商品訊息
商品訊息
倫敦奧運特色建築2
就在歐債危機再起、全球股災氛圍中,四年一度的奧運聖火也開跑了。
5月10日,在希臘奧林匹亞山上、2000多年歷史的赫拉神殿遺址前,
穿著古希臘束腰長袍的女祭司舉起火炬,鄭重地將聖火傳給身穿白色運動服的
希臘游泳世界冠軍吉安尼奧蒂斯,為7月27日揭幕的倫敦奧運展開最後倒數。
今年的聖火傳遞儀式和過往十分不同。2008年,北京奧運聖火傳遞火炬手接近2萬2000人,
穿越土耳其、阿根廷、日本、俄羅斯、澳洲等數十國家,幾乎環繞世界。
今年英國的聖火大隊人數足足縮減2∕3,跨越地域也縮小至希臘、英國、愛爾蘭三國境內而已。
倫敦奧運不只是聖火傳遞力行儉樸,在場館建設上也是節約至上。
倫敦奧運的場館建設預算僅24億美元,不但不及奢華鋪張的北京奧運預算1∕5,
也遠低於2004年雅典奧運的120億美元。14座新建場館,有八個是臨時建築,堪稱最省的奧運會。
事實上,在倫敦奧運核心內涵中的「永續性」一項,很大部分是以「節約」體現。
「倫敦在建設奧運公園的宗旨,就是『少花錢、多做事』,」倫敦奧運可持續發展總監奈特表示。
倫敦奧運的節約和上一屆的北京奧運,形成強烈對比。倫敦奧運會籌辦委員會主席科歐
(Sebastian Coe)不諱言,倫敦奧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拚過北京奧運的規模和氣勢。
原因是,倫敦早已不需要用奧運來彰顯自己。
倫敦早在1908及1948年舉辦兩次奧運,第三次已是駕輕就熟,長期做為國際大都會,
也早不需用壯觀建築搏得世人矚目。然而,2008年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奧運,
「做為新崛起的國家,希望藉機向世界證明它的能耐,」建築師潘冀表示。
景氣榮景不再 沒揮霍本錢
在面子上,倫敦有不用打腫臉充胖子的自信;在裡子上,倫敦也沒有揮霍的本錢。
倫敦在2005年申奧成功,當時英國經濟繁榮,萬物處於上升氣勢。然而,時隔幾年,情勢已全然逆轉。
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接續的歐債危機,讓歐盟區陷入嚴重不景氣,英國也未能倖免於難。
自去年底開始,英國經濟連續兩季負成長,陷入二次衰退。「未來景氣恐怕會持續衰退,
因此更需要用緊縮的預算把活動順利完成,」倫敦市長強生(Boris Johnson)說。
若說北京是「有預算,但沒有預算上限」,倫敦的預算就是「下定離手,追加無門」。
英國奧運部長喬威爾(Tessa Jowell)表示,若某項目成本增加,就要從其他項目中扣除,
總預算絕不能超支,因為「我們沒有任何多餘的錢。」不只公部門預算吃緊,輿情也主張儉樸。
「若數億英鎊用完效益有限,英國人很難接受,」英國駐台代表康博偉說。
倫敦奧運走節約風,某方面來說是以前人為戒。根據美林證券研究,前11屆奧運主辦城市,
後來有10個陷入財政問題。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,花了30年才把貸款還清,
鉅額虧損衍生的「奧運特別稅」,成為蒙特婁納稅人的錐心之痛。
2004年的雅典奧運因為嚴重超支、舉債無度,甚至埋下近兩年債務危機的種子。
目前面臨破產邊緣的希臘,不但舊場館乏人問津,甚至沒錢讓運動員參加倫敦奧運。
謹慎保守的英國人自然不會坐視此「後奧運低谷效應」發生在自己身上,因此在起頭規劃時,
就絞盡腦汁想出各式節省妙招。
當地97%回收物成場館建材
「倫敦奧運的建築最大特色就是『合理』,幾乎找不出什麼缺乏功能的多餘裝飾,」
曾造訪北京奧運、也在去年底搶先目睹倫敦奧運場館的建築師劉培森說。
乍看倫敦奧運主場館「倫敦碗」,頗似縮小版的「鳥巢」。不過「這顯然是一隻儉樸,
完全信奉極簡主義的鳥所住的鳥巢,」《洛杉磯時報》形容。雖然倫敦碗外型不若鳥巢氣派,
但兩者能容納的觀眾其實不分伯仲。更驚人的是,它只使用1萬公噸鋼材,
比同等級的鋼鐵運動場,足足少了75%鋼鐵用量,堪稱全球首見的輕結構運動場館。
其他建材更有85%是當地回收再利用的材料。奧運主場館所在的下利亞河谷區,
本是廢棄工廠區,多的是輸油管、廢金屬,與各式垃圾。在奧運建設局規劃下,
回收的輸油管成為「倫敦碗」最上層的環形材料,廢銅成為手球館外覆的銅質材料,
而混凝土則是由當地工業廢棄物在製而成。
根據統計,當地廢棄物被回收用於奧運建設的比例高達97%。
場館高達2∕3為臨時建築,更是節省關鍵。劉培森估計,臨時性建築的成本,
約只有永久性建築的1∕5到1∕3。而且奧運建設局早安排好拆除建材的去處,
比方主場館、自行車館與游泳中心賽後拆除的大量塑膠椅,
將出現在2014年巴西世足賽,路上宣傳旗幟在會後也將製成環保袋販售。
省能源 2公尺空調來自地板
除了節省有形的建材,倫敦對無形的能源,也錙銖必較。比方,
在可容納6000位觀眾的自行車館,完全使用自然光,還有百分之百自然通風裝置,
大幅減少空調使用。室內賽車場的屋頂採用高透光單層鋼索網玻璃幕牆,
手球場中央大廳刷上釉面亮彩,都能有效降低燈光與電力需求。
在最易浪費的水資源方面,倫敦奧運場館有一套先進的雨水蒐集系統與汙水處理設備,
蒐集的雨水可降低自來水用量達四成,淨化過的汙水能再用做公園灌溉與馬桶沖洗,點滴都不浪費。
即便在必需使用空調的場館,倫敦奧運也破除過往天花板出風的窠臼,
改由地板出風。劉培森分析,一般人身高很少超過2公尺,2公尺以上的空調往往都是浪費,
倫敦奧運讓冷氣由下往上打2公尺,就能「省能於無形」。
免善後 6座場館已有經營者
過去幾屆奧運,普遍出現的問題就是「場館惡夢」。因為奧運規格的場館過於龐大,
賽事結束後往往面臨難以運用的窘境。建築不但淪為蚊子館,維護費更高得驚人,成為城市的長期負債。
比方希臘奧運場館每年的維護費高達1億歐元(約37.8億台幣),北京奧運光「鳥巢」
每年維護費也要7000萬人民幣(約3億2000多萬台幣),當地人批評:「拆了浪費,不拆更浪費。」
有鑑於此,英國決定反其道而行。「英國倫敦不斷強調『遺產』概念,
就是把會後場館的使用,放在奧運規劃第一位,」曾訪問奧運建設局及
倫敦發展署的台北市都更處長林崇傑表示,目前八座場館中六座已找到賽後經營者。
比方可容納八萬觀眾的主場館「倫敦碗」,將在會後拆去上四層共5萬5000個座位,
剩下2萬5000座位的運動場,已由西漢姆聯隊接下經營權,做為小型足球場。
倫敦奧運主場館建築師謝爾德(Rod Sheard)表示,他在設計時最大原則就是應用的
「彈性」,讓主場館如積木般可簡單拆卸,甚至用直升機就能將屋頂卸除。
至於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哈帝(Zaha Hadid)設計的游泳池「海浪」,
將於會後拆去一雙翅膀(看台區),將1.7萬個座位精簡到2500個,
原本的三個大泳池會被劃分為五個小泳池,供社區充分利用。自行車館會轉為單車公園,
手球館會改建為健身中心,至於社區不易運用的大型籃球場,則是完全拆除,材料回收再使用。
奧運後的倫敦,雖不會留下建築奇觀,但能留下社區真正能用的場館,有望建立奧運新氣象。
文章引述.http://carol0213.pixnet.net/blog/trackback/120c062dcc/37689978